<th id="nht5z"></th><th id="nht5z"></th>

<output id="nht5z"></output>
<big id="nht5z"></big>

<big id="nht5z"></big><sub id="nht5z"><rp id="nht5z"><noframes id="nht5z">

<dl id="nht5z"><pre id="nht5z"></pre></dl>

    公司新聞

    改革是銀行留住人才的唯一出路

    來源: 瀏覽次數:357 發布時間:2015年10月23日

    據媒體公布的一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35位傳統銀行董、監高辭職,涉及崗位包括銀行董事、行長、副行長、行業主管、風險總監等。

    一直以來,就職于銀行被視為手捧金飯碗,銀行業本來屬于從業者相對較為穩定的行業。然而,近年來多重因素致使銀行的“金飯碗”不怎么好端,再加上互聯網金融、民營銀行等崛起,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從國有銀行甚至上市股份制銀行出走。

    銀行高管跳槽多,首先讓人想到國有銀行限薪。銀行高管的薪酬話題多年來處于風口浪尖,上市銀行高管薪酬沒有大幅上升的空間。被稱為降薪令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已經開始實施,多家國有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將據此執行,“最終標準在確定中”。這意味著國有銀行高管的薪酬可能大幅降低。

    部分銀行高管感覺“賺少了”還有兩個原因。其一,銀行業績增長遠不及前幾年,不良資產率持續上升,員工的績效收入受到影響。其二,隱性福利明顯減少。在八項規定下,不少銀行中高層的隱性福利被壓縮,甚至連地方支行贈送的土特產也被禁止了。

    認為承擔的風險與收益不對等,是部分銀行高管選擇跳槽的主因之一。與傳統銀行缺乏薪酬上升空間相比,外部發展機會帶來相當誘惑。相關調查表明,銀行高管離職后投身于五大行業:民營銀行、互聯網金融平臺、布局互聯網金融的大型傳統企業、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和科技公司。對有的金融優秀人才而言,與此前在一家大銀行一年忙到頭所得相比,投身一個成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可能帶來更多個人利益。較之國有銀行內比較狹窄的晉升渠道,跳槽也開創了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人才流失不僅僅表現為高管離職潮,不少銀行的基層員工離職率也較往年有所上升。零售銀行條線攬儲壓力大,行業競爭激烈,有的大城市國有銀行一線零售業務人員呈現凈流出的狀態。

    對上市銀行來說,人才被挖,高管頻頻出走,不利于競爭力提高,不利于行業的穩定發展。有觀點認為,當前出現的高管跳槽潮折射出銀行業發展困境。顯然,銀行業沒有重新回到利潤大幅增長時代的可能。傳統銀行解決業績增速回落的問題,應對金融脫媒及“互聯網+”等多重挑戰,以及更好留住人才與穩定員工隊伍,加快改革與轉型才是唯一的出路。特別是國有銀行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釋放活力,從根本上改變“干多干少一個樣”,提高激勵機制的彈性,增強員工的干勁。

    今年以來,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獲得國務院批準,拉開了國有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帷幕。此項改革涉及到探索高管和員工持股制度,以及深化用人、薪酬和考核機制改革等方面。招商銀行公布了通過定向增發實施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的方案,參加對象總人數不超過8500人,其中包括公司部分董事、部分監事、部分高級管理人員、中層干部和骨干員工,以及下屬全資子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等。招行還表示,原則上未來兩年每年推出一期員工持股計劃,三期員工持股計劃資金總額合計不超過100億元。這些改革的實施,將有助于推進上市銀行完善激勵機制,以及應對跳槽潮帶來的挑戰。

    上市銀行推行員工持股計劃與高管層股權激勵改革,以及完善用人機制改革,可起到有效“穩定軍心”的作用。這些改革將促使員工及管理層利益與公司經營目標、股東利益等更為一致,提升經營效率。待財政部關于國有控股金融企業的員工持股計劃管理辦法出臺,相信各銀行會積極爭取試點。

    #華道推薦# 延伸閱讀

    向小田:為何越來越多的銀行家轉投互聯網金融

    近期一份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有16家上市銀行的超過20位副行長級別以上銀行家選擇離職。這些離職的高管平均年齡只有54歲,正值當年。

    其中最為矚目的是微眾銀行原行長曹彤離職創辦了資產證券化互聯網平臺;華夏銀行原副行長黃金老離職出任蘇寧云商副總裁,也有傳言他即將就任蘇寧銀行的高管;以及平安銀行原副行長陳偉加盟陸金所擔任常務副總裁。

    有許多人會問,為什么要放著銀行的金飯碗不拿,去蹚互聯網金融的渾水?也許,局外人對于銀行現在面臨的大變革還不夠了解。當然,這些離職的高管們內心深處早已意識到了危機,才下定決心離開銀行這個弱勢群體。

    說到弱勢群體,大家可能會笑,銀行怎么會是弱勢群體呢?但當上市銀行的利潤占據所有上市公司利潤一半的時候,那表示銀行的傳統模式已經走到了極致。由于它占據的利潤過多,使得它自身成為“革命的對象”,想要保住優勢是非常難的。

    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要承載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矛盾突出所帶來的壓力,更要面臨新型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負債端的爭奪。銀行業的今天,就是蘇寧、國美在面對京東、淘寶競爭初期的昨天。

    上市銀行的增速很能說明問題。如果把上市銀行看作一個整體,就會發現,它的增速逐年下滑得很厲害。前年是兩位數、去年是一位數,今年很可能就是負增長。

    這些利潤的增長,還是核銷了壞賬之后的數據。一旦利潤負增長,壞賬就會表露得更加明顯,風險也將加速聚集。

    今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達到了1.09萬億,首次超過了1萬億。有的股份制銀行分行,不良貸款率甚至超過5%。在不良貸款猛增的同時,由于找不到可靠的資產,許多銀行的資金連投資方向都沒有。房地產行業已經被銀行所拋棄,今年以來的股市動蕩又使得銀行不敢涉足股市。

    投資于債券市場的資金越來越多,推動了債市的牛市行情,但就目前的估值和杠桿水平來看,風險也已經比較大。銀行找不到安全資產,是困擾其的一大難題。

    而此時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已經崛起。以騰訊、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連銀行網點都不用開,就可以通過手機客戶端吸引大量的低成本資金。

    據統計,現在涉足互聯網金融的企業至少有三、四千家。這些企業通過簡單的產品設計,就能使得儲戶拋棄銀行那可憐的活期利息,轉而投入它們的理財產品。

    銀行存款搬家的現象愈演愈烈,也許過不了幾年,大部分銀行的活期存款都會被儲戶替換為貨幣基金。銀行的負債成本也會由于市場劇烈的競爭越來越高。

    在成本越來越高,貸款無處可放的當下,銀行的利潤只能越來越薄。如果你是這些銀行的高管,你會在這棵樹上等死嗎?當然不會。不如發揮自己的長處,投身于互聯網金融企業。

    這些企業運營成本不高,只需要很快做大流水就能立即開始盈利。再加上現如今“互聯網+”在資本市場上受到比較多的追捧,實現融資和相對比較高的估值對于這些銀行高管而言,是很簡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唯一的問題就是決心。

    他們雖然離開了銀行這個群體,但是做的工作依然和銀行一模一樣。金融的游戲法則沒有太大的變化,換一個環境,或許別有一番天地。


    精品无码在线_久久伊人国产精品_A级黄色片视在线播放_久久精品36亚洲色